不同年限的竹子效果不一样;不同土质里长出的竹子发出的音质不同;不同地理位置的竹子音色也不一样——
10月7日,记者来到大竹县新华广场,这里正在进行本地竹乐器表演,这些貌似锅碗瓢盆的各种特色竹乐器在乐手们娴熟的击打下,发出美妙悦耳的音乐。
近年来,大竹县重视竹文化的挖掘,该县文广局、县文化馆精心打造,如今竹乐器表演已成为当地特色文化的一大亮点,已然走向了竹城的街头巷尾,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。
就地取材,开拓竹乐新思路
目前,具有大竹特色的大型竹乐器有竹片琴、竹鼓、竹梆、竹排管等。其中,体积最大的是竹排管,它可谓是竹乐器中的“航母”。这个庞然大物是由一个个贯通的竹筒组成,每个竹筒根据发音不同,其长短和大小也不尽相同,最长的一根竹筒长达近4米。
这么大的乐器究竟是如何演奏的呢?记者在竹乐表演现场看到,在舞台的一侧,有一名乐手正手执 “乒乓球拍”,有节奏地对着竹筒口拍打着。要是没有人介绍,还以为是他在“捣乱”,在舞台上玩起了“乒乓球”。原来,竹排管的发音,就是通过这些“乒乓球拍”拍打竹筒来发出的。当然,这副“乒乓球拍”是经过特制的,其正反两面都附有厚薄不一的塑料薄膜。
与竹排管相比,竹鼓以及竹梆等其他竹乐器,从外表看制作更为简单。其实不然,据了解,由于全部以竹子为材料制成,为了发音的需要,每件竹乐器都设置有专门的装置。比如竹梆上一个个大小和长宽不一的小开口,竹片琴下的长短不一的共鸣筒、厚度不同的竹板等等,这些细微之处,都是经过专业人员精心计算和调校的结果。
“最难就是调音,比如竹片琴,它的设计以民族乐器木琴为雏形,然而我们对音准的要求远远高于木琴所能表现的。”参与研制的大竹县文化馆创作人员冯裕富介绍,竹材柔韧,易吸水,空气的潮湿和干燥对竹器发出的音色都有极大地影响,防水的处理在竹乐器的制作中尤为重要。
别出心裁,打造特色竹乐器
谈起打造大型竹乐器表演的初衷,冯裕富向记者娓娓道来。
大竹是我省竹资源大县之一。丰富的竹资源孕育了厚重的竹文化,千百年来,竹编、竹饰、竹盆景、竹歌已成为竹乡人民生活的一部分。近年来,该县在为大竹竹唢呐整理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材料时,发现当地居民面对漫山遍野的竹子,信手捣鼓,竹叶在嘴里能变“调调”、用竹筒做的牛铃铛声音很清脆、小竹板能敲打出不同的音调,甚至能弄出个“哆 咪”……一个大胆的构想渐渐萌生在冯裕富等人的脑海里。
“其实大竹竹乐器表演由来已久,但是传统的表演只有竹唢呐,竹笛等,表演内容简短,表现形式单一,表演效果很不理想。”一同参与竹乐器研制的李君一直怀着振兴竹乐器的梦想,“我们大竹有着丰富的竹资源和浓厚的竹文化底蕴,能否在特色竹乐器方面做大文章呢?”“瓷都景德镇有‘瓷乐’,竹乡能不能有‘竹乐’呢?”在该县文化馆的全力支持下,冯、李两人很快投入到特色竹乐器的研制中。